常上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地处金溪下游常口村段,是闽江的重要支流金溪河重要节点。受降雨量大且集中以及部分区域坡度陡、土壤条件差、林分结构单一等影响,存在水土流失、农业生态功能退化、部分河道支流水质差、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等情况。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属于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中的一个精品示范子项目,实际完成投资约7000万元,以河湖流域水环境修复、湿地修复及水源地保护、生态景观建设、边坡护岸修复等为核心内容,对一河两岸约4.1千米河段实施治理,涉及常口村及其周边约16平方千米区域。
主要做法
项目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态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规划引领
引智借智,与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共同研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按照“保护优先、自然修复、工程辅助”的原则,确定了“一核、两带、六片区、多节点”治理目标,坚持治山、治土、治水、治穷同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构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常口。
(二)要素统筹
按照“保护和修复结合的原则”利用原有林分,引入多类型阔叶树,对常口村周边的生态区实施有害生物防治、针叶纯林改混交等改造提升。以林草改良、林相调整等措施增加林分多样性,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通过对岸下水生态构建和岸上植被缓冲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配套及防护林建设,以及拦砂坝、堰塘设置等,解决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关停化工企业,进行场地修复,恢复场地植被,构建植被生态缓冲带,防止湖水污染,实现水质调控,消除外源污染。
(三)创新机制
常上湖生态修复实施前后对比
(四)工程修复技术主导
实施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合理搭配乔灌草等植被,丰富沿线植被群落,构建水生态系统,恢复土地性能,提高河道蓄水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各区块,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等工程技术手段,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问题。
取得的成效
如今的常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2%,整个村庄如诗如画,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各方投资,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率先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80%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态+”效益在常口村得到充分体现。
将乐县常上湖高唐坝下砂场生态修复前
将乐县常上湖高唐坝下砂场生态修复后
将乐县常上湖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一)“生态+农业”
北京、江西等地客商在常口村发展脐橙种植等现代农业,建设了600余亩视频可追溯现代脐橙园,形成极具观赏性的果园与花海相结合的生态基地。以种植基地为改革试点,将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经营权量化为“地票(耕地)”,村民可享受每亩耕地保底年收入600元。
(二)“生态+康养”
常口村生态修复后环境优美。村民以闲置住宅换取“房票”,地面建筑物与构筑物由村镇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或引进投资方统一综合利用,开展文旅康养民宿等经营,农户以“房票”入股,获得租金和分红收益。
(三)“生态+教育”
与福建师范大学、三明学院合作,共同成立“乡村振兴常口村实验基地”“思政教学常口村实践基地”,长期为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规划提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服务,多所高校每年组织3000余名大学生到基地围绕生态建设进行创业创新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