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东盟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转移平台!
首页 > 技术展厅 > 技术展示 > 详情
技术案例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典型案例——杨三村小微黑臭水体整治项目
所属分类:技术展示
行业领域:水污染防治、其他领域
摘要描述:来源: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基本信息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应用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地区,于2020年7月1日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0日完工并进入试运行,2021年2月8日通过验收,并于该日开始养护,养护服务期为3年。通过采取水体生态修复方式,解决了杨三村2处风水塘的水塘内水体浑浊并散发臭味、藻类暴发、水色呈绿色、透明度较低等环境问题。

  二、主要工艺及技术简介

  本项目采用了水体生态修复作为主要工艺,采用了外部点(面)污染控源截污、内部污染消减、沉水植物恢复、食物网构建与群落结构优化等技术,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等创新方式。总投资约799.5万元,总处理水域面积约8000m2,年运行费用53.81万元。

  (一)工艺流程

  本项目是针对小微黑臭水体进行改良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可达到脱氮除磷,恢复较全面的草型清水态生态系统,水体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水体景观效果明显改善,水体清澈度、透明度、色泽、气味均无负面效果。工艺流程为:外部污染控制→内部污染底泥改良→水质净化→沉水植被恢复→食物网构建与调控→生态景观建设→维护使清水型生态系统稳定。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流程具体如下:

  1、外部污染控制措施:完善入塘的排口管网完善建设,对直排入塘的生活污水的外源污染进行拦截控制,纳入村中已有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以达到入湖污染控制,拦截外部点源污染。

  2、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通过生物净化和生物滞留等技术手段,采用“生态草坡”“生态拦截带”工艺降低沿水面源污染负荷。

  3、内部污染控制措施:采用底泥改良剂对底质进行消毒处理、酸碱性改良,利用粒性改良剂改善水体的营养盐,然后利用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促进技术改善底泥中微生物环境,实现底泥的原位改良与净化;通过“人工打捞”打捞漂浮物达到“面净”的效果,去除水面内源污染物。

  4、水质净化措施:针对目前风水塘水体呈黄绿色的现状,利用围网捕捉的方式将鱼类转移至其他水体,并且清除有害鱼类,减少拱底性鱼类干扰底泥再悬浮;采用“生态净化”技术,使用水生动物的食藻能力和微生物净化水质能力,提升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种植提供光照保障。

  5、沉水植被恢复:风水塘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沉水植被的恢复,在外部污染和内部污染控制的情况下,结合水质净化措施,为沉水植物的种植提供光照条件的基础。合理搭配沉水植物种类,通过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以及栖息在沉水植被上的水生动物和微生物,降低和消减污染物质,恢复较全面的草型清水态湖泊生态系统,水体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水体景观效果改善,水体清澈度、透明度、色泽、气味均无负面效果。

  6、食物网构建与调控:为了完善风水塘水生态系统,采用“食物网构建与调控”技术,使用水生动物投放、微生物优化强化和藻类控制的方式延长食物链,完善生态系统,使风水塘水生态系统更稳定。

  7、生态景观建设:恢复沉水景观,构建和完善滨水景观以及建设人文景观,滨水景观主要是合理搭配生态驳岸的挺水植物,构建净水型滨水景观。

    (二)关键技术或设计特征

  1、该工艺采用入塘的排口管网完善建设并辅以生态驳岸、挺水植物带,对外部点源污染进行归集处理、外部面源污染进行截留消减,去除总氮、总磷、COD等污染物。

  2、采用了污染底泥原位改良技术等新技术,使用自主研发的改良菌剂和改良促进剂,投药量小、修复成本低,可以提升污染底泥氧化还原电位,避免了二次污染,改善水体环境。

  3、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建立起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提高了风水塘的自净能力和韧性,减少药剂处理污染废水。

图1 改良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工艺图

  三、案例效果

  本项目建成后运维良好、稳定,起到了消除杨三村风水塘黑臭、改善风水塘水质的作用。

  一是通过生态驳岸削减入塘外源污染,采用生态草坡和挺水植物拦截带削减入塘外源污染物,降低水体生态系统污染负荷。其中SS去除率70-90%,氨氮去除率60-75%,总磷去除率40-60%。

  二是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修复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氨氮、溶解氧、透明度优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的轻度黑臭标准,达到设计目标要求;同时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或以上标准。

  三是节省治理及运维成本,本项目采用了底泥原位改良和生态修复工艺,节省了污泥处置成本等费用。维护管理简单,节约了运行成本。后期无需投入动力设备,不消耗电能和化学药剂,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四是控源截污量化效果明显,前期通过截污纳管,从源头上遏制了污水的排放,根据污水治理范围以及农村居民日用水量参考值估算,相比未控制之前共削减外部点源污水排放约3.2万吨/年。项目运行一年,对生态驳岸挺水植物带进行全氮、全磷等数据检测,全氮削减了大约1033.14kg,全磷削减了大约67.95kg。

  四、申报单位

  广州市金龙峰环保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立即咨询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咨询内容
*验证码
×

登陆先进环保技术转移平台技术展厅系统

电话

0771-3222595
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