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概述:根据滦河子流域水系现状,分析水文现状、水资源现状和水环境现状,结合流域社会环境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要求,建立子流域ET/EC/ES目标值计算方法,计算流域目标ET、目标EC和目标ES。结合流域管理水平与实际需求,分析评估子流域的三个目标值;结合流域地区下一步计划与规划,探讨目标ET、目标EC和目标ES的范围,对三个目标值进行优化调整和权衡。充分借鉴国外对年际和年内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分配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的成功案例,并基于我国目前在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生态红线中所涉及的ET/EC/ES分配技术方法,以及海河一期项目的创新性成果在施用、推广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适合滦河子流域实际情况的目标ET/EC/ES的分配方法及分配比例。将目标ET转化为取水量,并分配至各控制单元。将目标EC转化为陆域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并分配至各控制单元,将目标ES分配至各控制单元。依照流域EC分布状况,识别各河流水环境问题;根据得到的目标ET,确定最大农业耗水量及种植规模;最终制定基于ET/EC/ES的滦河流域目标值分配计划。 基于ET/EC/ES的滦河流域目标值分配计划,充分了解承德市的变化以及特点,充分结合承德市目前开展的工作或即将开展的工作,确定承德市的减排和增容方案,研究编制承德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综合考虑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十条》和《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制定承德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科学统筹区域与流域、发展与保护、长期与短期、局部与全局、硬件与软件等关系,重点完成水环境保护与质量改善重点任务需求,提出分阶段的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目标;制定包括水污染排放控制、水体安全与水生态恢复等的重点措施;深化水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强化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等任务。
(2)技术优势:“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是GEF海河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在充分研究现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ET、EC和ES的管理理念,以知识管理开发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状况,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管理的一体化。其间蕴含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是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管理上的创新,又是对我国传统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改革。在GEF海河一期项目中,实践了耗水控制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但其中对水环境、水生态管理的技术应用仍然不足。二期项目提高了对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研究的需求,并以承德市滦河流域为对象,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3)适用范围:各流域
(4)市场前景:基于ET/EC/ES的流域目标值分配计划是将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以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后,融合起来形成的适合三个E量化分析的分配方式,打破了目前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单个分析,缺少统筹研究的缺陷;同时,三水融合量化研究实现了“三水”综合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该成果可用于全国各大流域推广应用。
(5)技术详情:由世界银行为国际执行机构,并由水利部和环保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资助的“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以下简称“GEF海河一期项目”),旨在提高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水平,减轻流域水污染状况,从而改善渤海的水环境质量。其中,研究编制了承德市级和16个示范项目县(市、区)级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s),是GEF海河一期项目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产出成果。其主要目标是在充分研究流域和区域现状水资源、水环境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ET/EC管理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以知识管理(KM)开发和遥感ET技术开发应用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有效缓解海河流域和有关省(区、市)及示范项目县(市、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状况,实现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其间蕴含的一些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是在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管理上的创新,又是对我国传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改革。在GEF海河一期项目中,实践了耗水控制(ET管理)的水资源管理新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但其中对水环境、水生态管理方面的技术应用仍然不足。为此,GEF主流化项目进一步提高对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研究的需求,并以滦河子流域及承德市项目区、滹沱河子流域及石家庄市项目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期通过本项试点示范项目研究与实施,为进一步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工作和决策水平,提供全面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服务。 滦河是海河流域主要水系之一,不仅支撑着海河流域和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承德直辖市、河北省工业重镇唐山市的主要水源地。多年来,引滦入津入唐供水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滦河流域是京津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滦河上游、中游区域,涉及承德市境内流域面积2.63万km2,占承德市国土总面积的66.6%。承德市滦河上游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安全,对于保障滦河的水生态环境健康和京津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承德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市所做出的“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滦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总体不断恢复,干、支流水质已持续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滦河流域的超载放牧、毁林毁草开荒等现象屡禁不止,致使流域内生态退化、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等问题难以恢复。加之滦河上游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对已有水库的改建,以及异常天气频发,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近三年内滦河干支流上多处国控断面出现了大范围、大幅度的污染物超标情况。其中,承德市滦河流域的11个国控断面,2019年全年采测分离的监测结果显示:干流郭家屯、偏桥子大桥和上板城大桥断面和支流李台、唐三营和26#大桥断面,均多次出现Ⅳ类和V类水质,26#大桥断面更出现劣V类情况,均超过Ⅲ类水质目标要求。此外,作为承德市、唐山市等地区主要水源地潘家口水库的供给区,在维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该地区的水生态流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是摆在该地区的重要问题。因此,改善滦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维系水源涵养功能区的生态条件,已是当务之急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确立了习近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任务要求。“十四五”计划正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胜扶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美丽中国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重要战略期,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与要求。一方面,新一轮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后,将水功能区划、排污口管理等相关职能划归到生态环境部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在水生态环境领域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地上和地下的关系;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的指标内涵、工作任务需不断拓展,逐步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本项滦河子流域及承德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的研究编制和实施管理,应切实以习近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引,深入分析解决承德市滦河流域目前所存在的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在提出基于ET/EC/ES的滦河流域目标值分配计划(TVAP)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承德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划(IWEMP)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改善该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状况、消除水环境风险隐患,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