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名称: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技术
适用范围:遥感,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生态,大气环境
技术简要说明: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技术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摄像头视频、地面观测站及车载激光雷达等多种监测方法,针对大气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颗粒物PM2.5、PM10浓度、痕量气体NO2、O3、甲醛等浓度和秸秆焚烧现象进行大范围、多手段、多方式预警的监测平台技术,并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由航天宏图搭建软硬件平台及网络,并负责前期实施、后期维护,客户只需向厂商定购所需服务,按功能数量和服务时间支付费用 技术主要指标信息:秸秆焚烧与气溶胶、PM2.5和PM10浓度监测频次达到10分钟/次,痕量气体、空气质量分析日报监测频次达到1次/天。
设备投资: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现运行于航天宏图自有服务器,通过Internet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在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推广时无需进行额外设备投资。
年运行维护费用: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技术属于软件产品,涉及费用主要包括用于运维值班响应和算法本地化改造所需的人工费和卫星数据费用,按单位服务面积综合估算,向“一带一路”国家技术转移所需运维费用平均为每1万平方公里(监测服务起算面积)每年50,000元人民币。
投资回收期:依据航天宏图现行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技术服务的销售定价方案,每1万平方公里(为监测服务起算面积)每年的监测费用定价为100,000元人民币。根据运维费用每1万平方公里每年为50,000元人民币,则单位平方公里每年投资回收期为: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年净现金流量=50,000/100,000=0.5年。
附加效益: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对秸秆焚烧火点进行监测,是对地面常规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能够获取秸秆焚烧火点位置、数目及火点的分布规律,较好地监测与监控地面火点秸秆焚烧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准确、迅速地了解秸秆焚烧动态变化,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且能够确保其时效性,提高预警能力和监督检查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获取秸秆焚烧火点空间分布信息,对监测秸秆焚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卫星遥感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的优点,在保证观测精度的条件下,弥补传统观测的不足,获得近实时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大气颗粒物浓度反演,有利于探讨大气环境污染发生与形成的机理,为大气环境治理与能见度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效益:传统大气污染监测主要利用的是监测仪器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大多数监测对象为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信息以及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2.5和PM10等气溶胶的浓度。获取的数据多为点状数据,不能反应区域内的整体情况,还需要采购大量的监测仪器与较高的人工费用。基于遥感数据对大气进行污染监控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更能直观实时的反应区域内的整体情况。 通过本技术成果的转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进行快速、动态、实时、省时省力地监测,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可产生直观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间接创造经济效益。
技术成熟度: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目前已为我国境内多个区域的秸秆禁烧与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提供服务,2018年至2020年期间承担了石家庄环境预测预报中心大气污染热点网格遥感监控运行维护项目、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热点网格遥感监控项目、广西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平台服务采购、青岛大气污染遥感监测服务、牡丹江宁安市秸秆焚烧遥感监测技术服务、吉林省2019年大气污染无组织排放源卫星遥感监测服务、黑龙江省2019年大气污染无组织排放源卫星遥感监测服务、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秸秆等露天焚烧火点卫星遥感监测服务项目,总计项目额度12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具备较为广泛的市场普及度,以及相对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适用性与使用条件: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主要应用于环保领域,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存在上下游技术链条的限制,不受地域、规模、环境、资源能源限制,平台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客户只需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即可。
技术稳定性: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运行于航天宏图自有服务器,平台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响应速度不超过3s,系统24小时运行,出现故障时可在1小时内解决,配有专人值班,能够充分保障平台服务的稳定。客户在网络通畅的情况下即可享受稳定的服务。 技术安全性:本技术成果应用中不会发生二次污染、易燃易爆高毒性物质泄露等环境、安全事故的风险,不存在上游资源限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接受度不高等系统风险。
知识产权转让:航天宏图秸秆焚烧与大气污染物遥感监测平台技术共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所有技术成果由航天宏图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由航天宏图独立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