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东盟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转移平台!
首页 > 技术展厅 > 技术展示 > 详情
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
所属分类:技术展示
摘要描述: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展示
基本信息

项目基本情况

2021年,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瓯江山水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修复项目是瓯江山水工程子项目之一,推广实施“稻鱼共生”面积6000亩,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77万元。该项目立足于水土保持-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单元功能定位,针对农村适龄劳动力流失严重、偏远农村耕地抛荒现象进一步加剧,造成的土地荒芜、杂草丛生,田埂、水渠倒塌废弃,“稻鱼共生”系统扎根的土壤功能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丧失,“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现状,围绕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翻耕抛荒撂荒耕地、构建灌溉和排水工程水循环系统、优化“稻鱼共生”技术、推广应用“稻鱼共生”农业可持续利用系统等措施,恢复农田生产能力与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农田生产“肥药双控”,大幅降低农田氮磷污染,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我国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为丽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致富引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

图1

图1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与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分布格局图

主要做法

(一)健全工作体系,统筹推进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邀请中国科学院团队,编制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形成农遗保护总框架、总思路,并率先各遗产地出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推动稻鱼共生面积恢复、产业提升、体系健全。严格管理保护。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科研支撑、农民参与,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成立全国首个稻鱼产业发展中心、世界农遗文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加强社会监督,项目建设实行公示制,设立永久性告示牌,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公示。强化资金保障。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保持稻鱼共生系统扶持资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种粮综合直补、生态补贴以及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惠农政策;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00万元,用于原种保护、核心区建设、科研合作等;争取省循环有机农业试点、全产业链提升综合试点资金8000万元,持续提高遗产地农民从事稻鱼共生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后期管护经费保障,成立乡镇管护领导小组,按“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筹集落实管护经费,县财政给予资金补助。

(二)探索基于自然的修复路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传承农耕智慧古法,优化稻鱼共生技术。依托山水工程,推广实施并扩大稻田养鱼的规模,利用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水稻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部分饵料,可减少饲料的投入和鱼病的发生;田鱼吃稻田里杂草和部分害虫,可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鱼排泄粪便可肥田,鱼类游动可松土增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的发育,减少肥料施用。恢复荒田种养属性,推广共生系统应用。通过整修翻耕抛荒撂荒的耕地、构建灌溉和排水工程水循环系统等措施,恢复农田的生产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和田鱼的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推进规模化种植,使山区农田形成一个旱涝保收的高产系统,增加稻鱼种养面积。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构建灌溉和排水工程水循环系统,恢复农田的生产能力,依据现状地形条件和渠底高程,对输水渠和田间配水渠进行修复,使渠道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实现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达到75%,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

(三)聚焦保护发展共赢模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点绿成金育发展新机。结合瓯江山水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生态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打造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等区域公共品牌,青田田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田稻鱼米成为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稻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3元提高至每斤10元以上,有效带动10万农民就业致富。科技赋能助智慧养殖。通过植入现代科技元素,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从而实现更高价值。建设“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智控。同时,依托智慧农业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力量,做到“五统一”基地全天候在线监测、产品全程扫码溯源,确保稻鱼米的有机生态。业态融合促乡村振兴。依托“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发展品类丰富、体验性强的研学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举办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深挖农耕、民俗和饮食等文化元素,做强农文旅融合产业。同时,青田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国检改革试点,建设浙西南首个农产品出口销售平台,将包含“稻鱼米”“青田田鱼干”在内的优质农产品销向世界,目前已开设海外专柜100余家。

图2

图2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示意图

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稳定性逐步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当地农户采用多体色田鱼群体养殖的方式,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下,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田鱼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延续了千年,其中沿用的水稻品种也经历了不断变迁,与大面积的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中仍种植着少量传统品种(如糯稻、粳稻、芒稻和红米等),这些品种和现代水稻品种镶嵌分布,通过延续传统品种,实现水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现“肥药双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实施稻鱼共生系统,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地等资源,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碳足迹较传统水稻单作降低了43%,“肥药双控”达到欧盟标准,化肥投放减少30%-40%,土壤氮磷含量减少60%,保障汇入坑渠河道水质达到Ⅱ类优良标准,实现瓯江流域水源水质通过农业生产后依旧优良的目标。

(三)提升种养综合效益,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依托稻鱼共生产业,打造青田稻鱼区域公用品牌,打好“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品牌效应,青田稻鱼米亩均增收1000元,青田田鱼亩均产量达到100斤,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青田稻鱼米“五统一”产供销模式,也被国家供销总社肯定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青田样板”。

(四)世界农业遗产久久传承,推动乡村持续绿色发展

深入挖掘特色乡土文化资源,盘活村内闲置房屋、文保建筑,统一规划,形成乡村休闲游、体验游、研学游等新业态,实现农文旅资源“高效益”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协同发展。19年来,丽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文章,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做出有益探索。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立即咨询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咨询内容
*验证码
×

登陆先进环保技术转移平台技术展厅系统

电话

0771-3222595
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关注微信
TOP